售价1000多,添加玻尿酸?防晒衣的“智商税”防不住了?
防晒衣是门好生意。
今年夏天,持续的高温天气为公众带来了一波“紫外线焦虑”。怕晒黑、怕晒老、怕晒伤——不如把自己严严实实包裹起来?于是,防晒衣火了。
《2022年淘宝直播防晒报告》显示
2022年1—4月,防晒衣成交增幅达157.11%。前段时间,以遮阳伞、防晒衣为主打产品的品牌蕉下,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全力冲刺物理“防晒第一股”。
红海竞争之下,不少品牌纷纷亮出奇招,主打“加倍防晒值”“硬核黑科技”“护肤成分党”等新概念,收割一波又一波。
卷着卷着,一件薄薄的防晒衣,居然要卖到一千多了?!
1
防晒衣怎么就值一千元了?
第一个代表性案例,就是大家熟悉的波司登。售价1399元的男士防晒衣,硬生生把防晒衣卖出了羽绒服的价格。客服称“采用了UPF(紫外线防护系数)100+的防晒面料”,是业内均值的2倍。
主打“肤感好”也是另一个新思路。
安踏旗下的“绝绝紫”系列,据悉采用了吸湿速干和冰肤科技,旨在让消费者全天保持身体干爽凉快。CAMEL(骆驼)新推出的“面膜防晒衣”系列,号称在面料内注入了“762MG/kg玻尿酸”,能提高人体36%的含水量,“水润感直达肌底,拯救夏日干燥肌”。
不明觉厉的形容词和数据,堆叠起来为防晒衣的高定价给出解释。
但实际上,消费者没时间去研究防晒专业知识、较难判断各档次防晒衣的本质区别,只能在预算范围内,凭“有技术专利的准没错”的直觉去购买。
2
卖这么贵
钱都花去哪里了?
定价水涨船高,消费者到底付了什么钱?以防晒业内近年来最出圈的品牌蕉下为例。
据蕉下的招股书显示,蕉下的广告及营销开支从2019年的9.6%攀升到2021年的24.4%。仅去年一年,蕉下就与超过600个KOL合作,这些KOL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共拥有约14亿关注者,其中超过199个KOL拥有超百万关注者,带来45亿浏览量。
与之相匹配的是,蕉下的研发投入占比很低,而且逐年走低。2019年、2020年及2021年,蕉下研发开支约1990万、3590万及7160万,分别占总收入的5.3%、4.6%、3.0%。
目前市面上主流品牌防晒衣价格多在150-200元之间,而主打颜值的蕉下防晒衣价格多为200-400元。
图源:蕉下官网
重营销轻研发的流量打法下,蕉下用户们喊出这一句口号:“天堂伞是妈妈们最爱,我们要当蕉下女孩!”
问题恰恰就在于:你以为的“黑科技”,真的有用吗?
3
真相:不同品牌产品
防晒力度都差不多
事实上,消费者的皮肤,不会因为多照射了0.5%的紫外线,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黑;消费者的钱包,却会因为多出来的10个UPF数值,实打实损失好几百。
根据国标GB/T 18830—2008 《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当商品的UPF值大于40,并且UVA的透过率小于5%时,就能称之为“防紫外线产品”。
针对品牌自发研究的“高防晒值”技术,中国经济周刊在相关文章中曾提到,多名科技博主进行比对测试后,发现用不同“高科技面料”制造的防晒衣,防晒力度都差不多。
以波司登为例,其在微信小程序商店售卖的新品系列,清晰地划分了UPF40+、55+、80+、100+,其中UPF100+的防晒衣原价均不低于899元。这也让消费者容易陷入追求UPF越高越好的误区。
“很多商家会将UPF标的很高,但从功能性上去看,这其实是利用了消费者的认知差。” 化学工程师姚蔚铭向记者解释。
图源:生命时报
UPF指的是“皮肤无防护时,计算出的紫外线辐射平均效应与皮肤有织物防护时计算出的紫外线辐射平均效应的比值”,简单来说,UPF50+,就说明有1/50的紫外线可以透过织物。“UPF实际上是一个倒数,像国标规定的40分之1,就已经阻挡了97.5%的紫外线,足以应对日常防晒,更高的数值看着唬人,其实没有相差很多。”
对此,有网友直言:“还好不坑我们穷人,我们就看看就好。”
在“防晒风”刮得最猛的小红书上,也逐渐出现了一类“反防晒刺客笔记”——
“那些防晒服说品牌体感的背后是科学,注入凉感粒子等就是收割智商税,别再傻傻分不清了。”
“如果你花99元买一个防晒口罩,这99元里,近49元是在付它的广告费。”
“反正是代工厂出的,直接找工厂店买不香吗?”
说到底,防晒服饰终究是功能性产品,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是品牌的根基,也是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防晒衣的争奇斗艳还在继续。
不久前,某品牌推出一款主打“光变科技”的防晒衣,据悉在太阳光底下会“显示出图案”。
有网友问道:“这真的是一款防晒衣需要的功能吗?”
消费者想要的那款简单实用的防晒衣
被市场挤去了哪里?
营销势头如此猛烈的情况下
防晒衣的价格会在某一天“打下来了”吗?
用羽绒服的价格去买件防晒衣
你怎么看?
撰稿/责编:李佳妮